在nsa模式下,5g和4g通过双连接的方式同时发送数据,一般5g为tdd模式,4g为fdd模式,如此一来,手机的发射功率应该为多大?
在sa模式下,5g不但能以tdd或者fdd单载波发射,还可以把这两种模式的载波聚合起来,和nsa的情况类似,手机就要在两个不同频段,tdd和fdd两种模式下同时发送数据,发射功率应该为多大呢?
另外,如果是5g的两个tdd载波聚合,手机发射功率又应该多大呢?
在sub6g频谱上,功率等级3,大小为23dbm;功率等级2,大小为26dbm;功率等级1,理论上功率更大,目前还没有定义。
毫米波频段因频率高,传播特性和sub6g不同,使用场景更多考虑固定接入或者非手机使用,标准为毫米波定义了4个功率等级,且对于辐射的指标限制较宽。
目前5g商用以sub6g频段下的手机embb业务为主,下文将主要聚焦于此场景,针对主流的5g频段(如fdd n1,n3,n8等,tdd n41,n77,n78等),分六种类型来描述。
1、5g fdd (sa模式):最大发射功率为等级3,即23dbm;
2、5g tdd(sa模式):最大发射功率为等级2,即26dbm;
3、5g fdd 5g tdd ca(sa模式):最大发射功率为等级3,即23dbm;
4、5g tdd 5g tdd ca(sa模式):最大发射功率为等级3,即23dbm;
5、4g fdd 5g tdd dc(nsa模式):最大发射功率为等级3,即23dbm;
6、4g tdd 5g tdd dc(nsa模式):r15定义的最大发射功率为等级3,即23dbm,r16版本可支持的最大发射功率为等级2,即26dbm。
通过上述6种类型,我们可以看出以下特点:只要手机的工作模式出现fdd,则最大发射功率只能为23dbm,而在独立组网tdd模式下,或者非独立组网4g和5g都是tdd模式时,最大发射功率可以放宽到26dbm。
众所周知,无线通信对人体所造成的电磁辐射是否有害,业界一直众说纷纭,但为了安全起见,手机发射功率必须严格限制。
目前,各个国家和组织制定了相关的电磁辐射暴露健康标准,将手机的辐射严格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。只要手机遵守这些标准,就可以认为是安全的。
这些健康标准都指向了一个指标:sar,专门用于手机等便携通信设备近场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。
sar的全称是specific absorption ratio,中文意为「比吸收率」。其定义为「人体的一部分组织,平均一秒钟时间会吸收多少手机发出的电磁波能量」,单位为w/kg。
中国的国标借鉴了欧洲的标准,明确规定:「任意10克生物组织、任意连续6分钟内的平均比吸收率(sar)值不得超过2.0w/kg」。
也就是说,这些标准评估的是一段时间内手机产生电磁辐射的平均值,短时间功率内高一点,但只要平均值不超标就问题不大。
如果在tdd模式和fdd模式最大发射功率均为23dbm,但fdd模式的手机是一直在发射功率的,而tdd模式的手机一般只有30%的时间发射功率,因此tdd的总体发射功率要比fdd小约5db。
因此,给tdd模式的发射功率补偿3db ,正是在满足sar标准的前提下,拉齐tdd和fdd之间的差异,它们最终平均下来的发射功率都可达到23dbm。
5g手机的发射功率到底有多大?看到这里,相信已经有了答案。